中老年女性在短剧里相信爱
中老年短剧在短视频平台上受到热捧,以劳动场景拍摄至关重要,必须展现女性劳动时的美。
2.其中,中老年女性观众对这类短剧充满情感共鸣,认为它们填补了真实的生活中的精神空白。
3.然而,中老年短剧在满足观众需求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劳动强度大、剧本创作受市场影响等。
4.业内从业者正在尝试打破传统价值观,关注女性反抗、中老年互助以及反对家暴等主题。
5.尽管如此,中老年短剧仍然以传统题材为主,新价值观的作品在市场上认可度有限。
短剧已经占据了许多中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据《2024微短剧行业生态洞察报告》,近一半(49.6%)的中老年人每天观看短剧,82.3%的中老年人每周至少观看一次。
年轻人回家时,常看到长辈们沉迷于手机短剧的场景。有人注意到母亲做饭时,手机总在一旁大声播放短剧,“听着听着她就会笑起来”。有人发现,叔叔即便在全家聚餐时,也要用水杯支着手机。
中老年短剧慢慢的变成为热门赛道。爆款剧《闪婚老伴是豪门》播放量达5.8亿。2月初,74岁的著名演员刘晓庆主演的短剧《萌宝助攻五十岁婚宠》开机。
中老年人究竟在看什么?什么样的内容影响着他们的精神世界?我们梳理了大量中老年短剧,跟随了一部短剧的拍摄,并访谈了二十余位从业者和中老年观众。
我们发现,中老年短剧的大部分内容极度迎合那一代人的刻板印象和价值观。比如,中老年女主必须付出大量劳动、吃尽苦头并原谅一切,最终才能得到爱;而中老年男主的“困境”往往只是被误解,他们是世界首富、顶级专家或镇国战神,却没有人认出来。
剧中,悲惨的母亲总是受尽不孝子女的欺凌,随后又找回早年走失的,极尽孝道的子女,得到补偿。
也涌现了一些新内容,比如中老年人的浪漫爱、会真实发生的“广场舞霸凌”(争抢跳舞地盘),这些都是以往被传统影视忽视的,中老年人的真实精神需求。一些年轻从业者试图在短剧中注入新的价值观,如表达女性独立、女性互助和反对家暴,从市场结果来看,远不如传统价值观受欢迎。
对于中老年观众,短剧是打发时间、获取陪伴的工具。他们大多没有明确的题材偏好,“刷到什么就看什么”。生活中,他们也没有太多其他娱乐选择。正是在这个被动接收的过程中,短剧渐渐占据了他们精神生活中的大部分空间。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被什么占据,或许就是“看见”他们的第一步。
女主角被爱上的时刻,往往是她付出劳动的瞬间。在中老年短剧中,女主角常被设定为保洁、保姆、家庭主妇和裁缝,通常她们都是“照护者”。
《五十岁保姆嫁豪门》中,保姆王桂花因修好总裁的轮椅而受到青睐。《闪婚老伴是豪门》中,石小秀为总裁缝衣,阳光映照她的侧脸,令总裁情难自已。伴随煽情的音乐,他对她说:“我们结婚吧。”
“缝衣服”是一个经典场景。在另一部短剧中,女主角同样以缝衣服打动了一位大爷,从此大爷常假装衣服扣子开了,主动找她缝扣子。
因此,劳动场景的拍摄至关重要,必须展现女性劳动时的美。《爱在黄昏迟暮时》中,男女主角心动的瞬间——女主的保洁场景,拍了三个小时。
导演要求女演员双腿并拢跪坐,微微皱眉,仰起脸,以俯拍的角度进行特写。导演希望她抬眼时显得“诧异”,再因“很多年没有被男人盯着看”而低头露出害羞的表情。
一位灯光师将柔光灯移至女演员前方,均匀照亮她的面庞。另一位则在她身后点亮一盏镝灯,勾勒出轮廓光,使她的发丝发亮。为了让她的发丝飘起来,剧组手忙脚乱找不到吹风机,最后用一块黑色硬板朝她卖力扇动。
最终呈现在镜头中,女主尽管身着保洁服,但面容姣好,发丝金黄,宛如偶像剧女主角。
据DataEye短剧数据平台,中老年甜宠短剧的男性受众多于女性。这类“照护者”形象完全契合了他们对家庭分工和女性定位的刻板印象。男观众在评论区表达赞赏:“贤惠的妻子,她的价值远胜过珍珠。”
中老年女性观众同样认可这类形象。“照护者”能通过劳动赢得爱的设定,给她们带来莫大的精神安慰。编剧momo剖析道:中老年女性在现实中处于弱势,付出被忽视,因此渴望有人关注她们的辛苦,给予拯救。
短剧《五十岁保姆嫁总裁》的情感高潮是,男女主角同房,男主睡地上,夜深气氛暧昧时,他却谈起对女主独自养育孩子的心疼,劝她不要逞强。评论区的女性观众们和女主角一齐感动落泪。
女性观众还乐于在评论区指出一些拍摄错误:缝衣服时需结合衣服颜色、缝线应从里衬开始、炒菜放油后不该马上放盐,“必然不会很好吃”。
“照护者”不单付出劳动,还需承受许多苦难。苦情短剧是中老年短剧中最早受关注的题材,但这一题材特指女性受苦,受众也多为50岁以上女性。
苦情短剧无限放大中老年女性生活中的痛点。“节俭就是卖血,穷就是捡破烂,受欺负就是被人打。”编剧momo总结。
演员白晶晶列举了她演过的苦情剧设定:女主们常患胃癌、肺癌等,尤其是肺癌,便于表现痛苦,可以咳嗽、吐血,必要时还会为孙子挡刀。单身女主被迫嫁给老光棍,已婚的则遭遇老公出轨;她们在家庭中通常当“保姆”,被亲戚剥削,被儿女言语、推搡也屡见不鲜。在职场上,她们又因底层职业常遭轻视,甚至经历性骚扰。
“每天被打骂推搡,然后倒地,脸化得特别黑,头发一会儿给化黑,一会儿化白”,演员白晶晶说。女性极尽夸张的受虐似乎成为一种观赏品。她曾连拍两周苦情剧,每天“从头哭到尾”。白晶晶有时使用催泪棒和眼药水。
女主角往往选择“隐忍”,这也再次落入社会对这一代女性的刻板印象。在一幕中,女主谢雨芹在玉器店受到店员刁难,始终低垂眼帘。导演要求拍摄她的手部特写——她一碰到玉佩便下意识缩手,店员因此将玉佩收回,刻薄地说“别碰坏了”,才再次递给她。
此时,谢雨芹感到“为难”、“黯淡”和“尴尬”。总裁男主的出现带来了转机。这原是她从苦难中解脱的机会,但面对总裁的援助,她却接连四次拒绝。
前夫与情妇试图抢夺玉佩,谢雨芹试图拉着男主避开——“我们走,不要和这种人一般见识。”
店员被经理训斥后,发抖着道歉,谢雨芹又为店员解围——“算了吧,没必要,也不是多大事。”
中老年女主们最终会原谅一切:宽容刁难自己的店员、向老赖亲戚屡次借钱,甚至面对打骂自己的儿女,都会冰释前嫌。
即使到全剧结尾,打骂母亲的儿子受到惩罚,身为母亲的女主角也不能表现得“扬眉吐气”。
女主演白晶晶解释:母亲的情感关注始终在孩子身上,而不在自己。因此母亲没有“逆袭”的说法,即便欺负自己的儿子被惩罚,也不能因此得意洋洋,反而应对儿子怀有怜悯和理解,“母亲不能演反了,始终是伟大的形象”。
不同于中老年女主必须无尽吃苦,中老年男主不能吃太多苦。编剧昱卓说,因为男性观众普遍不希望看到男主被虐,只想看成功。他们唯一能接受的受虐情节是:男主一心为公司却被误解和嘲笑。
与中老年女主常被推搡打不同,中老年男主只会遭受面子的折辱,最多是口头谩骂和威胁下跪。当真正发生冲突,男主总会在混战中胜出,满脸血污地宣布:“我只是老了,不是死了。”
真正的伤害通常落在男主身边的女性身上:男主妻子被抢,女儿被欺。编剧momo举例:男主在妻子怀孕时,车遭破坏,无法及时送她去医院。
男主的苦集中在事业上,通常是“怀才不遇”,且“不遇”的过程很短暂,迅速开启“打脸”情节。
“退休返聘”是常见题材。如《退休返聘之一鸣惊人》中,男主张建国被裁员退休,感到低迷,但不久后遇到某集团维修不好的机器,他成功修复,证明了自身能力,最终得到集团老总的下跪致谢,事业再度起航。
这一情节契合中老年男性的内心期待:他们仍觉得自身有能力,不甘心退休或下岗,美光盛世总编摇光分析道。评论区也证实了这一点——“当董事长给张师傅跪下那一刻,我忍不住流下了眼泪。”不少男性观众与董事长的情感产生共鸣,认为“只有艰苦创业过的人才懂得那一跪”;另一些则代入维修师傅,感叹“真后悔我没有遇到这么好的老板”。
另一常见题材是投资和创业。“现实中可能被骗钱,但在剧中,他不会被骗,不会真的失败。”编剧昱卓说。
从“怀才不遇”到“打脸”的转折有时结合父子关系——任凭儿子已成百亿企业的总裁,最终仍需依靠世界首富父亲的援助,既颂扬父亲的能力,也传达出父爱的伟大。“这是种不服老的心态。虽然我老了,但我不比年轻人差。”摇光说。因此,《保安老爸竟是世界首富》的简介中写道:“儿子企业倾覆只一刻,转眼间,峰回路转,父亲出手须臾扭乾坤!”
逆袭的男主有时还顺便为国争光。在《退休返聘之一鸣惊人》中,张建国修机器前遭到“倭国专家”的挑衅,专家称一个月内能修好,结果张建国当场搞定,令专家脸色大变,赔礼道歉。评论区赞誉其为“大国工匠”,机器维修的情节上升为爱国情怀的表现。
事实上,男主的困境往往是虚构的。他们通常拥有“马甲”设定,这在剧名中得以体现:《保安老爸竟是世界首富》、《外卖老爹竟是满级大佬》、《烤串老爸竟是镇国战神》。即便是靠维修机器逆袭的张建国,最后也被揭露实际身份——退休前其实是年薪两三百万的技术专家。
中老年短剧中通常有两类子女:“坏子女”和“好子女”。前者方便观众代入现实中对子女的不满(以一种极尽夸张的方式),后者则提供理想化的精神安慰。
坏儿子的经典形象包括两种:一种是赌鬼,导致放贷人上门欺辱母亲;另一种是与富家女结婚后的“白眼狼”,视母亲为免费保姆。坏儿子们常为自己的彩礼钱,逼迫母亲嫁给某个老光棍。
坏女儿通常表现为拜金和骄纵,向母亲无限索取金钱,恶言相向,或与母亲关系淡漠,自私自利。
拥有“坏子女”的往往是女主角(这也是她们无尽苦难的一部分),为排解内心苦闷,她们的情感往往寄托在曾经走失的另一个孩子身上。被人推搡在地时,她会捏紧脖子上的半枚玉佩,默念:“如果女儿没有走丢就好了”。这种情感也可能寄托于忽然出现的“好子女”,即男主的子女。“好子女”在她被公开造谣时挺身而出,怒斥对方,拉着她的手说:“我相信你”;在她晕倒于路边时恰好出现,将她送到医院悉心照顾。
还有一个经典的巧合是:男主的“好子女”恰好是女主失散多年的亲生孩子——通常是孩子在走失后被男主收养。
无论是否亲生,曾是“好子女”还是“坏子女”,只要他们愿意改过自新,便拥有重新开始的机会。中老年短剧通常以家庭大团圆收尾。如果有一个孩子,便是三人相拥;如果有两个孩子,则是四人相拥,将本就狭窄的竖屏镜头变得更拥挤。
“好子女”还有一个分支是“寒门贵子/贵女”。这类故事通常设置在中老年人关注的乡村人情社会——寒门子女通过努力光宗耀祖,让父母在全村扬眉吐气。
短剧《回村后,寒门贵女惊艳全国》中,女主角纪青云是一名在化学奥赛中脱颖而出的农村少女。她原本功成名就,回家报恩,却突遭车祸成了植物人,纪家因此受村里人欺凌。
在一场农村婚宴上,纪青云的妹妹作为伴娘遭到伴郎性骚扰,纪青云的轮椅也被抢夺。伴郎甚至以纪青云的性命威胁她父母,要求将小女儿嫁给他。邻居们则以“寒门无贵子”的论断讥讽他们一家。
孩子是中老年人的最大痛点,编剧momo观察到,因此“孩子因自己而受羞辱”的情节能引发广泛共鸣。
当困境达到高潮时,纪青云突然苏醒,自称“国师”,能证明其身份的属下也纷纷赶来。寒门贵女开始“打脸”:她示意属下当众向父母送礼,献上别墅、玉如意、玉灵芝、一万两黄金和令村民震惊的“南海天然玉观音”。属下高声宣布:“从此纪家福禄加身,百年无忧!”
观众在评论区感慨:“看到纪青云报答父母的那一幕我泪目了,太孝顺了!”也有观众好奇“黄金一万两现在值多少钱”。编剧momo说,只要故事氛围烘托得好,中老年观众不会纠结剧情虚实,他们关注的只是子女“能不能让我在全村站起来”。
子女报恩的主题在中老年短剧中都会存在,比如《团宠老妈惹不起》、《三个女儿把老妈宠翻天》、《我的四个儿子是大佬》,都讲述了在家庭中遭受刁难的母亲,最终通过儿女的努力,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支持。
报恩的角色也可以是儿媳。在《离婚后,被三个儿媳宠上天》中,三个儿子因工作无法归家,换作三个儿媳帮助母亲大战渣男。最终,儿子、儿媳共六个人排成一字,喊着“妈!我们回家!”向她奔来。
除去高度迎合刻板印象的内容,中老年短剧中也存在对中老年生活的新挖掘,例如“广场舞霸凌”。
在横店华夏文化园背后的一个广场上,“广场舞霸凌”正式开拍。女反派吕芳霞身着丝绸红裙,红嘴唇搭配金耳环,手掌向下一摆,讥讽道:“这里是我们跳交际舞的地方,你们广场舞那么低级的东西,哪里都可以跳,赶紧给我换了!”她身后是一群穿着旗袍和V领衬衫的中老年女性,个个昂着下巴,气焰嚣张。
女主角李秀芹站在另一群代表广场舞的中老年女性身前,服饰以素色运动服和长裙为主。她试图好言相劝,期望双方能共享同一个广场。然而,吕芳霞却将交际舞视作富家太太的象征,冷冷质问:“你们也配和我们大家一起跳?”
随着矛盾升级,这场小冲突逐渐演变为阶层对立。李秀芹挺直脊背,坚定回应:“我们不让!”双方的救兵接连到场,广场上掀起一场斗争。
除了服饰、姿态和言语,舞队所使用的音箱也成为一种象征。在短剧《舞林对决》中,广场舞方使用的是普通音箱,后续的冲突中被人一脚踢破;而交际舞方则用带触控屏的智能音箱,能够显示歌词,甚至调节音调。
广场舞霸凌有时也会设置为年轻人对中老年人的霸凌。在这样的对抗中,跳街舞的年轻女孩们嘲笑女主阵营的年龄——“一把年纪了去棺材里等着吧”;她们也调侃女主角的容貌——“还想凭着松弛皮肉吸引男人吗”。这些女孩背后是她们的富二代男友们,而在男主出手后,这些年轻人及其富一代父亲都为霸凌行为付出了代价。
“广场舞霸凌”相当受市场欢迎。导演王星壹说,在《闪婚五十岁》的诸多片段中,“广场舞霸凌”段落最能吸引观众点击和付费。
这或许是源于,这一场景的确贴近中老年生活,并且是第一次被认真看见。传统影视剧中,广场舞往往充当背景板,或是“扰民”的反面教材,难以得到细致的呈现。
第一部以广场舞为主线的短剧《舞林对决》,就取材于编剧贺舒凝的亲身经历。她常陪母亲跳广场舞。原本在她们的广场上,大家和谐共舞,然而某天,一个阿姨开始收每人每月五元的音箱电费,并提出竞选领舞。尽管是竞选,舞团早已以她为核心,理所当然地推选了她。
就在这时,另一位阿姨站出来反对,拒绝交钱,也不甘心落选领舞。她让丈夫买了另一个音箱,坚定宣布:“不争馒头争口气,我自立门户,愿意跟我走的就跟我走。”自此,一支不收钱的新广场舞队伍诞生,她们称她为“队长”。
浪漫爱是中老年短剧对中老年人精神需求的另一个新发现,尽管早期以脱离现实的样貌呈现——“年轻总裁爱上绝经的我”一度成为噱头。
实际上,这类题材只占少数,并迅速被禁拍。绝大多数中老年女主还是与中老年霸总搭配。这些男主长着国字脸,眉眼端正,白手起家,成熟稳重,恋爱中对待感情专一而克制。
相比年轻甜宠剧追求新鲜刺激,美光盛世总编摇光总结,中老年的浪漫爱更注重情感的细腻,爆点在于“小动作的设计”。
这些“动作”必须体现实际付出。当女主重病住院,男主通过问询病情、献血、垫付巨额医药费展现情感。“老年人不会轻易说出口,是通过点点滴滴体现出来。”演员牛志强说。
同时要突显情感的细腻。男主在付出诸多后前往病房看望女主,剧本简略描述为:“一瞬之间,四目对视,温情动容时刻。”演员牛志强把这一幕细化为一系列动作和表情:他从门外微微探身,步伐急促,来到病床旁后又放缓,静静注视女主,笑容逐渐浮现。
男女主推进感情的方式是不断解决生活中的麻烦,从儿媳生产到职场歧视。一位中年观众认为这很接地气,年轻人常问“爱不爱”,而中年人不可能只考虑恋爱,“柴米油盐的情节更多一点”。
情感节奏也随之放慢。翻阅《爱在黄昏迟暮时》的剧本,难以看出男女主何时坠入爱河。剧中没有情线集首次见面,男主为女主解决了3场风波,但直到第20集,他们再次相见,仅说了8句话便各自离开。肢体接触直到第39集才出现——男主拉起了女主的手。这在年轻甜宠剧中很难来想象,常常要壁咚、抓手腕、亲吻等动作来展现总裁的“占有欲”。
但“甜宠”仍是中老年受众的需求。我们访谈的6位从业者都认为,这源于传统影视中中老年爱情的缺失。通常,中老年人作为配角,围绕柴米油盐、儿子孙女展开情节,很少聚焦于他们的恋爱。短剧则填补了这一空白,缓慢且务实的剧情中不乏“糖点”,如补拍婚纱照、微笑对视、在温馨的屋内一起吃晚饭。
年轻甜宠剧的套路也逐渐被引入中老年领域。闪婚和白月光的情节频繁出现,甚至有子女逼婚父母的桥段——男女主均为总裁,子女为利益逼迫他们联姻,但最终,男女主在假扮成保洁和农民工的过程中意外相爱。
在黄昏恋的结尾,剧情总是传达“这个年纪遇到真爱不容易”。总裁跪下掏出价值一亿的库里南大粉钻戒,感慨道:“年过半百,我只想为自己活一次。”至少这刻,社会暂时松开对中老年人的束缚,让他们回归自我。
中老年短剧的导演、编剧大多是90后和00后。我们曾以为他们会通过与父母交流获得素材,理解受众心理,但访谈的十多位年轻从业者都说,他们不与父母谈论自己的工作,也鲜少做市场调查与研究。相比听取中老年人的意见,更高效的方式是拆解爆款案例,模仿创作,再投入市场检验。
成熟的短剧公司不会给编剧太多“揣摩”和“调研”的时间。在编剧昱卓的前一个企业,一个月平均要产出50部短剧,一部剧从写作到完成拍摄只有18天,若没办法完成就会被市场淘汰。昱卓觉得那时的创作更像是“对标”,只需在框架内更换人名和元素。
“我们职业编剧在写时,更多的是受制于平台方、投资商或领导的要求,而不是专注于老年人的心理”,编剧momo说,只要找到老年人喜欢的题材,让他们点击观看,剩下的便只关乎短剧本身的叙事逻辑。
不过,年轻从业者与中老年人之间的距离,也为中老年短剧提供了新的视角。一些年轻人正在试图打破剧中的传统价值观。
导演杨涛睿就曾与五十多岁的男主演发生分歧。一次拍摄中,当女主角在铺床单时,男主演只是微笑观望。杨涛睿问:你不应该去帮女主吗?怎么还在笑?男主演说,他认为女主这样做很贤惠,应该表示欣赏。杨涛睿意识到,这样的一个问题背后是两代人不同的价值观,她希望“给掰回来一点点”,于是反问:“贤惠就代表这些活都让她来干吗?”
市场规律也推动着价值观的更新。由于短剧数量庞大,行业对新意非常渴求,譬如闪婚题材在短短半年内出现了几百部作品,最终会被自然淘汰,从业者必须寻找新的题材以盈利。
去年底,业内涌现出一批“中年大女主逆袭”剧本,这些剧本聚焦女性反抗、中老年互助以及反对家暴的主题。与以往的甜宠剧不同,这些剧本强调女性维护自主权,而不再只是让女主受虐,等待男主救赎。导演王星壹很喜欢这类题材,去年12月他拍摄了《主妇的铁拳》,讲述一名中年女拳击手因车祸穿越,附身于一名被家暴的主妇,帮助她反抗。
多位从业者提到了电影《出走的决心》对他们的影响。这部电影讲述了女主在五十岁时决定逃离家庭重压,独自学车出走的经历。摇光的团队在创作短剧时受此启发,决定在结尾让女主摆脱出轨多年的丈夫,去环球旅行。
另一类大女主剧则关注中年女性的事业第二春,即便是以“天降彩票”的形式呈现,如《我本素人四十岁却勇闯娱乐圈》。剧中,女主在第四集便遇到了伯乐导演,开始逆袭。
“大部分中老年人其实已经在觉醒边缘,只是没有合理的表达途径”,编剧昱卓说,因此她希望短剧能“刺破中老年人认为合理,但本质上并不合理的事情”。
然而,更有经验的编剧momo对此持不同看法。她认为新价值观不适合中老年短剧,创作时反而会刻意代入传统价值观。她反问:“为何需要让中老年人觉醒?”她也质疑“出走”主题:“步子跨得大了,她们又能去哪儿?”她的朋友曾告诉她,自己劝说母亲出去做些事,结果只引来母亲的反感,认为她已经长大,不再需要自己。
momo认为《出走的决心》更适合这样改编:女主被打压多年后,猛地发现自己竟是女总裁,从此开始享福,惩治不孝女和前夫。“精神层面的回报看不见摸不着,只有这种强冲突,才能让她们感觉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回报。”
个别新价值观的作品在市场上获得了一定认可,如讲述离婚出走和女性独立的短剧《分手的决心》冲上月榜第21位,播放量达到千万。
但多数新尝试还是淹没在短剧流中。榜单前十的作品仍以传统题材为主,中老年甜宠和苦情的爆款数量远高于大女主题材。
新价值观也很难新得彻底。编剧赫心蕊曾将新闻人物王柳云改编成短剧,女主角同样是一名热爱画画的保洁。她坚持自己的特长,最终成功举办了个人画展。但为迎合市场,赫心蕊还是在剧中加入了一名位暗中支持女主的中年总裁。这部短剧名为《50岁老妈再遇真爱宠上天》。
好在去年十二月,她的剧本被换到了另一个企业,使她有更多空间去实践新的价值观。新的剧名改为《得过不且过》,新公司要求减少情感戏,增加事业线,让女性成为推动故事发展的主线。
当46岁的女演员白晶晶被问及曾在传统影视电视剧里扮演的角色时,她答道:“你知道有部戏叫《捉妖》吗?女主的妈妈,也就是夫人……我演的是夫人身边的嬷嬷。”
这样的“配角的配角”正是传统影视剧中,中老年演员,尤其女性演员所能得到的角色机会。
短剧最初也没有中老年主角,甚至中老年短剧刚问世时也不被看好。导演王星壹在接到《闪婚五十岁》的剧本时,对市场反馈充满疑虑,辗转找了多个平台投放,结果平台也不太认可。没想到,上线后迅速爆火,第二天便登上热榜第一,观众为这部剧充值了近3000万元。
自此,中老年短剧纷纷涌现,中老年演员逐渐迎来主角的位置。45岁的牛志强,从前也在影视剧中演“配角的配角”,第一次出演短剧男主后,他决定从此多拍短剧。一方面,短剧主演的片酬能达到传统影视剧配角的两倍;另一方面,短剧的拍摄周期通常在七天内,每月最多可以拍三部,不必像正剧中戏份少却要待命一两个月。
曝光度也至关重要。牛志强说,每年演三十部短剧,爆火的概率肯定比演四部长剧要高。一旦主演的剧成为爆款,下一部作品的片酬也会随之上涨。
不过,短剧普遍每天拍摄超过14个小时,令许多年轻演员也感到吃力,更遑论中老年演员。40岁的刘美希有一天连拍了23个小时,并且,身为女主角的她需要长时间站立。46岁的白晶晶则常常“从早上睁眼就灌咖啡”,拍摄期间累得迷糊,忘记台词时也要喝。咖啡导致失眠,她不得不再吃安神的药。
有一次,气温高达39度,剧组为避免过曝,用白布将小院的顶部封上。白晶晶因此中暑,浑身发麻,躺了半小时才重新站起来。尽管身体不适,她还是继续工作了五天,回家后扁桃体发炎,头晕脑胀,打了两天吊瓶。她在朋友圈写道:“所有短剧的名字都叫夺命小短剧。”
中老年女性演员还需面对大量挨打、哭喊的苦情戏份。白晶晶曾因出演一部短剧,在七天内每天都被打骂,被推倒在地。一场戏她被小流氓欺负,两个群演因缺乏经验,只能用真打来完成戏份,用棍打、用脚踢,当天高温40度,沙地上布满野草和石块,白晶晶一面挨打,一面穿着薄衬衫在地上反复滚动。
面对大量的和叫骂,演员即使身处演戏情境也会感受到精神上的攻击,“是人性的摧残”。白晶晶只能在接戏间隙睡到自然醒,吃点蔬菜和水果,“忘掉这些情绪”。
我们想了解中老年观众对短剧的看法,向70余位观众发送私信,但只有5位回复。其中,四位认为我们是骗子,拒绝沟通,一位表示:“聊那有啥意思,没有一点意义。”
我们也请年轻人介绍观看短剧的长辈,但访谈常遭到老人的拒绝,他们表示不擅长普通话或不愿与陌生人交谈。最终,我们只与三位老年观众(其中一位只会讲闽南话,由孙女翻译)简短通了话。年轻人也有拒绝的情况,他们注意到家中老人沉迷短剧,却很少与之交流,也不好意思追问,只能描述对老人的观察。
老年人在网络世界常被视为沉默的群体,我们原本想打破隔阂“看见”他们,但最终“看见”的仍然十分有限。
但一个能确定的共性是:多数中老年观众对待短剧并非专注热爱,而是被动接收。在他们随手浏览短视频时,短剧跳出来,他们就看下去。实际上,他们不会特意看中老年短剧(通常也看年轻短剧),对题材也没有明显偏好,而是“刷到什么看什么”。
多位年轻人观察到,他们的父母(特别是母亲)没时间看长剧。短剧一集只需1分钟,很适合作为做家务时的背景音,减轻劳动的枯燥。有人发现母亲习惯“左手边煮饭,短剧放在右手边”;有人提到母亲“听着短剧干活,做着做着就会笑”;一位母亲告诉女儿,她最初喜欢短剧是因为“声音很唬人”,总有咚咚咚的音效,台词直白,听声音就能大致了解剧情,这样不耽误她的劳动。她很少为短剧付费,通常通过观看广告免费解锁下一集,广告播放时正好继续忙家务。
有的老人是被科技发展夺去了其他选择。如今的网络电视实行会员制,操作步骤复杂。一位74岁的老人说,她只有在子女回家时才能看电视,独自一人时只能“随便按,按到哪看哪”。相比之下,手机的操作更简单。
不过,许多老年人并未真正弄明白短剧。一位中年人提到他70多岁的父亲,起初不知道短剧有暂停键,担心找不到,必须看完全剧才能放下手机。有的老人甚至分不清角色和演员。一位60岁的观众在短剧评论区留言:“男才女貌,天生一对,但愿你们能够幸福美满。”许多年轻人回复她:“那是假的。”
老人们可选择的娱乐方式不多,生活半径往往窄小。一位年轻人告诉我们,她70多岁的奶奶睡眠不好,怕家人担心,夜晚会关上卧室灯假装入睡,但实际上整夜在看短剧。因为奶奶听力不好,外放声音很大,即使关门也能被全家听到。白天,全家上班,只剩奶奶独自在家,她担心奶奶寂寞,为她下载了一个短剧app,播完一部后会自动播放下一部。从此,这个app每日和奶奶作伴。后来一天,她和奶奶聊起短剧,奶奶说:“我现在已无什么题材是没看过的了。”
我们最终无法确认,中老年短剧是否真实反映了中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这一些内容又会怎样影响他们的精神世界。对他们而言,短剧更像是一种填充,映照出精神生活的空白。
今年春节,在外独居的中年护工依旧每天刷三小时短剧;迎来返乡女儿的母亲,刷短剧的时间缩短为睡前半小时;而74岁的阿嬷忙于阖家团圆,将手机里争吵不休的短剧暂时抛在脑后。
• 作为数据驱动的互联网内容科技公司,新榜提供新媒体内容营销和客户服务系列新产品,助力中国企业数字化内容资产获取与管理,服务于内容产业,以内容服务产业。
• 我们的客户既包括腾讯、字节跳动、阿里巴巴、中国平安、比亚迪、京东、通威、贝壳、宝洁、欧莱雅、联合利华、雅诗兰黛、迪士尼等头部品牌,也包括正在蓬勃成长的中小企业、新兴品牌和MCN机构。面向企业的内容化组织建设,新榜提供从公域流量募集分发到私域内容运营建设的各项所需。
• “新媒体,找新榜”是我们的使命。凭借全面稳定的新媒体内容数据产品和客户服务能力,新榜被评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上海数字广告领军企业,曾荣获“全国内容科学技术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 、“上海文化企业十佳”、“中国广告新媒体贡献年度大奖”等称号,拥有多个传播评估监测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