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县:文明实践“活” 大众生活“美”
初春的泗县,朝气蓬勃。2月23日上午9点,在泗县运河大街朱桥社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67岁的退休教师王春华正挥动着克己的教具,给二十多个孩子解说二十四节气。“咱泗县是皖北粮仓,气候越来越温暖,小麦也开端拔节生长了。”白叟举重用秸秆编成的麦穗模型,孩子们跟着齐声吟诵农谚,洪亮的童音飘出窗外。
在丁湖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乡民梁贤地把三轮车停在大槐树下,车子里还放着一副小快板。“我刚从近邻的村子过来,看到他们村里有办喜事的,就顺势给他们来了两段快板。”
60多岁的梁贤地是丁湖镇向阳村乡民,平常最大的喜好便是打快板。泗县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效果,聚集“凝集大众、引导大众、以文明人、成风化俗”的方针,整合各方资源,组成以村(社区)干部、老党员、自愿者为主体的“宣讲小分队”,用大众话讲大众事,常态化展开接地气、分众化、互动式的理论宣讲活动,使文明实践理论宣讲成为传递方针、培养新风的有力载体。像梁贤地这样的“大众能人”,泗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把他们培养成能写宣扬词、善做宣扬员的理论宣讲自愿者。
“你但是咱们小村里的‘大明星’,赶忙也给咱们来一段。”在乡亲们的约请声中,老梁打起了小快板:“一粒米、一滴汗,颗颗粮食汗珠子换……”老梁的快板一响,周围的大众就围拢过来了,咱们都说:“这样的宣扬比大喇叭还管用。”
2月24日,东关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暖意融融。74岁的空巢白叟周桂芳戴着老花镜,在“银发智能讲堂”上点着电子设备屏幕。“闺女你看,我孙子发这个表情是啥意思?”穿戴红马甲的大学生自愿者杨晓雯靠近白叟耳边说:“周奶奶,这是给您比心呢。”
不远处,晚年助餐点飘来阵阵饭香,十来位白叟正排队收取饭菜。负责打饭的姚阿姨边盛冬瓜排骨汤边叮咛:“王大爷,您血糖高,杂粮馒头能吃,白糖粽子可要少吃。”正在维持秩序的社区工作人员掏出手机,联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李医生:“前次您说安排慢性病讲座,就定在这周四吧。”
据了解,泗县建立由县直单位、大街、社区、自愿服务安排等人员组成的助老、爱老自愿者部队。他们每周不定期在社区日间照顾中心开设“银发书院”,主要为晚年人供给手机操作技巧、防备电信欺诈等内容的训练,让晚年人增强“防备之心”,把握“应对之策”。
新年往后,泗县文旅部分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就开端策划新一年送戏下乡的“菜单”。“咱们本年持续发挥泗州戏在文明下乡中的效果,一起多编列一些关于推陈出新的原创节目,让老大众想看、爱看。”泗县文旅局局长巩彪介绍。
刚吃完午饭,黑塔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早已人声鼎沸。泗州戏剧团团长赵贤军正在调试乐器:“今日来看表演的大众比平常还多,咱们要打起精神来啊,唱出咱们泗州戏最纯粹的滋味。”当天表演的是泗州戏新戏《赤色催款单》,以收到一张张喜宴请柬为切入点,展现了乡民对这种“赤色催款单”不堪重负的心态,倡议新时期喜事简办、让情面随礼回归质朴的文明新风。不少乡民看了节目之后都说,这出戏真是唱到了自己的心田上。
除了展开送戏下乡之外,活泼在各个村庄舞台上的大地歌会,也让素日里务农的农人朋友具有走上舞台展现自我的时机。健康向上的歌曲唱出了自傲和达观,更唱出了他们对幸福生活的酷爱。
晚上7点,在泗县中央公园,非遗项目“泗州琴书”拉开序幕。卖烧饼的吴婶子放下三轮车跟着哼唱,修车铺老张头拿扳手敲着节拍,阵阵欢声笑语不时传来。
行走在泗县城乡,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犹如珍珠散落又发出光辉。在这里,理论宣讲沾着泥土味,自愿服务透着烟火气,文明盛宴飘着麦穗香。从“独角戏”到“大合唱”,从“文件语”到“家常话”,有着“水韵泗州 运河名城”之称的泗县,正用“润物细无声”的文明实践,描绘一幅现代版“清明上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