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日本经济规模将被德国反超,从目前次于美国、中国居世界第二,下滑至世界第三。
自1968年国民生产总值(GNP)超越西德至2000年,日本经济规模长期稳居世界第二,2000年达4.96万亿美元的峰值,当时其经济规模是德国的2.5倍,中国的4.1倍。2010年中国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此后10多年里日本一直位列世界第三。如果IMF预测准确,这将是日本21世纪以来在这一数值上的最低排名。
不过“没有最低只有更低”:IMF预测认为,印度随着人口的迅速上升,名义GDP将在2026年超越日本,2027年超越德国,成为新的世界第三,届时日本在这一数值上的世界上的排名,将进一步下滑至世界第五。
所谓“名义GDP”(Nominal GDP),即未经通涨调整的GDP,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水平,包括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变化,经常被用作衡量一个国家经济规模的指标。
日本上世纪90年代末“泡沫经济”破裂,2001年3月官方首次承认处于“适度通货紧缩状态”,自此进入长期滞涨态势,以本币计算,自2000年以来日本名义GDP累计增长仅为10%,而同期德国为90%,美国为160%,中国更高达1160%。鉴于此,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名义GDP增长的萎靡不振和其它参数一致,均反映出“安倍经济学”虎头蛇尾后,日本经济欲振乏力的颓势,以及在人口增长率和劳动力人数下滑、国内消费及出口双双低迷的水火既济下,日本经济重拾欲上升通道,实在有点勉为其难。
IMF每隔至少5年会根据经济规模,使用GDP等数据审查一次各成员国股权配额,配额除了决定某个成员国需要缴纳多少资金外,还非常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在IMF中的投票权,目前的配额是2010年确定的,日本占比6.5%,仅次于美国(17.4%)列世界第二,略高于中国(6.4%),共同社9月26日援引IMF权威人士消息认为,今年年底可能进行新一次IMF成员国股权配额调整,届时美国和中国的股权占比按现行计算公式,将分别变更为14.8%和14.4%,成为新一轮“冠亚军”,而日本将下滑至美、中、德、英之后的第五位。共同社称日本已试图要求各IMF成员国“以不影响当前排名的方式调整资本金”,并试图拉拢美国“助拳”,但这一企图在新兴国家对自身在国际经济秩序中话语权与实力和实力增长不相称的大背景下,显得苍白和缺乏说服力,甚至未免有些滑稽。
由此可看出,名义GDP排名的变化并非衡量日本经济盛衰的唯一参数,日本经济相对实力的下滑既是多种因素所决定、也是不一样参数和标尺不约而同所证明的,是一个在相当长阶段里很难改变的趋势,和任何“数学游戏”都难以掩盖和抹煞的客观事实。
但不少专家同时也指出“名义GDP”是一项受其它因素干扰较大、失真度较高的参数,且在当前特殊形势下失真度被大幅放大,过于大惊小怪也并不客观。
共同社就指出,汇率因素对名义GDP“扭曲效应”巨大,而在当前美联储持续推行加息和高美元汇率政策,美元又在全球贸易金融中权重一家独大的情况下,这种“扭曲效应”对不同本币的经济体作用可谓天壤之别:以IMF名义增长率预测下德国和日本排名的一进一退为例,2023年IMF预计日本名义GDP4.23万亿美元,降幅0.2%,而德国则为4.43万亿美元,增幅高达惊人的8.4%,对此德国部分经济学家指出,2023年德国总体经济发展形势乏善可陈,之所以出现如此巨大反差,完全是因为日元在过去一年间对美元汇率降幅很大(日本央行数据显示,美元兑日元近期交易价格约为150日元,而2022年东京市场时段的平均交易价格为131日元左右。日美利差逐步扩大的前景推动日元大幅度下滑,而同期欧元和美元间汇率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不仅如此,名义GDP还会和通胀率呈同步正比放大,今年日本消费者物价指数年化上涨率约为3%左右,而同期德国这一数值却高得多(年初达9%,最低时也在4%以上),很显然,通胀率过高并非什么经济金融领域的利好信号,由此而拉抬的名义GDP数据,也不免存在“信号失线
IMF将2023年度日本年经济提高速度预期从7月份的1.4%调高至2.0%,理由是“入境旅游业景气度增加”,但维持2024年度经济提高速度1.0%的预期不便。两相对应,可以表明日本经济及经济稳步的增长“糟糕、但未必像现阶段名义GDP增速所表现出的如此糟糕”这一现实。怎么样看待我们的参数细心的朋友显而易见,同样口径下中国以名义
对此应以客观、务实的态度对待:一方面,认识并理解汇率和通涨因素对名义GDP参数的巨大影响,以及当前特殊形势下这两个因素对“人民币经济区”的压制放大效应;另一方面,对正反两方面参数均应正确对待,更多从生产、生活、社会、民生等现实角度,贴切、真实地感受经济,为中国经济、社会活力的恢复和发展多做些踏踏实实的“加法”,少玩些云山雾罩、眼花缭乱的“魔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