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用户提问:5G牌照发放,产业加快布局,通信设施企业的投资机会在哪里?
四川用户提问:行业集中度逐步的提升,云计算企业如何准确把握行业投资机会?
河南用户提问:节能环保资金缺乏,企业承担接受的能力有限,电力企业如何突破瓶颈?
数据显示,我国废弃塑料回收处置只占少部分,一大半只是简单掩埋或焚烧,对生态环境能够造成挑战。根据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再生塑料分会统计,2022年我国产生废弃塑料6300万吨,其中被回收处置的仅有约30%,而填埋量为2016万吨、焚烧量为1953万吨,分别占比32%和31%。
废弃塑料,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垃圾。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强化塑料污染治理。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我国废弃塑料回收处置只占少部分,一大半只是简单掩埋或焚烧,对生态环境能够造成挑战。根据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再生塑料分会统计,2022年我国产生废弃塑料6300万吨,其中被回收处置的仅有约30%,而填埋量为2016万吨、焚烧量为1953万吨,分别占比32%和31%。
塑料作为现代工业的重要材料,大范围的应用于包装、建筑、汽车、电子等领域。然而,传统塑料生产依赖化石能源,其不可降解性导致全球每年超3亿吨塑料垃圾产生,仅9%被回收利用,大量废弃物通过填埋、焚烧或环境泄漏引发严重污染。
在“双碳”目标及国际环保公约的推动下,全球正加速向循环经济转型。中国作为塑料生产和消费大国,2024年再生塑料市场规模已达235.55亿元,欧盟、美国等地区则通过立法强制要求产品中添加再生塑料比例,例如欧盟规定2025年新车再生塑料含量不低于25%。政策、技术与市场需求的叠加,使再生塑料行业成为解决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与产业升级的关键赛道。
各国政策成为再生塑料发展的核心引擎。欧盟《塑料战略》提出2030年实现所有塑料包装可循环目标,中国《“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明确支持废塑料同级化、高的附加价值利用]。政策不仅通过税收优惠、碳配额等激励企业,还推动建立回收体系。例如,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3年废塑料回收量达1900万吨,同比增长5.6%。
传统物理回收存在降级利用问题,而化学回收技术可将废塑料分解为单体,实现“瓶到瓶”同级循环。例如,再生PET通过化学法生产食品级颗粒,碳排放较原生塑料减少58.8%。中国部分企业如英科再生已布局PET饮料瓶再生项目,年解决能力达5万吨。此外,改性技术提升再生塑料性能,使其可替代原生料应用于汽车部件、电子外壳等高要求领域。
包装行业:可口可乐、宝洁等企业承诺25%以上再生塑料使用目标,推动食品级r-PET需求激增。
汽车制造:轻量化与环保趋势下,再生塑料用于保险杠、内饰等部件,欧盟法规进一步强化市场渗透。
建筑与纺织:再生PE/PP用于管材、人造革,成本较原生料低30%-50%。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2024-2029年中国再生塑料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机会分析报告》分析:
行业从分散回收向全链条整合升级。龙头如金发科技、英科再生通过自建回收网络、扩产再生颗粒产能,形成“回收-加工-应用”闭环。
再生塑料生产能耗仅为原生料的12.3%,且价格低30%-80%。企业利用再生料降低碳足迹,契合ESG投资趋势。例如,威立雅报告数据显示,再生塑料可减少30%-80%碳排放,助力品牌商提升可持续形象。
再生塑料行业正处于政策、技术、市场三重红利叠加的爆发期。全球环保共识深化与“双碳”目标倒逼下,其替代原生塑料的进程不可逆转。短期看,包装、汽车等领域的需求量开始上涨将带动市场规模突破千亿;中长期则依赖化学回收技术普及与全球回收网络完善。中国凭借完整的产业链与政策支持,有望引领全球再生塑料创新,但需攻克回收率低、标准缺失等瓶颈。
企业需把握高值化应用趋势,通过技术投入与ESG实践构建竞争力。总体而言,再生塑料不仅是环境治理的解决方案,更是重塑工业材料体系、推动绿色经济稳步的增长的关键力量,其发展将深刻影响未来全球资源格局与产业生态。
尽管前景广阔,行业仍面临多重挑战。中国废塑料回收率仅31%,低于欧洲部分国家,且回收体系碎片化、分拣技术滞后导致高值化利用不足。此外,再生料性能稳定性、消费者认知度待提升。然而,政策倾斜与技术突破正驱动行业破局:碳税补贴、易回收设计倡导]将优化产业链成本;垃圾分类普及与数字化回收平台兴起,有望提升回收效率。未来五年,行业将从“低小散”向规模化、高质化跨越,成为全世界塑料经济转型的核心战场。
想要了解更多再生塑料行业详情分析,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24-2029年中国再生塑料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机会分析报告》。再生塑料研究报告以行业为研究对象,并基于行业的现状,行业经济运行数据,行业供需现状,行业竞争格局,重点企业经营分析,行业产业链分析,市场集中度等现实指标,分析预测行业的发展前途和投资价值。通过最深入的数据挖掘,对行业进行严谨分析,从多个角度去评估企业市场地位,准确挖掘企业的成长性,已经为众多公司能够带来了最专业的研究和最有价值的咨询服务过程。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中研网只提供资料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对有关信息或问题有深入需求的客户,欢迎联系咨询专项研究服务)